- 參觀
- 展覽中心
- 天文館
- 會議中心
- 活動及節目
- 最新消息
- 教育資源
- 關於本館
2025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於10月2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澳門科學館館長邵漢彬、副館長張雄發及天文館部主管施文俊代表該館出席這場學術盛典。
為讓公眾深入了解本年度邵逸夫獎得主的突破性科研成果,澳門科學館即日起至12月17日在天文館大堂舉辦《邵逸夫獎2025》專題展覽,系統介紹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數學科學三大獎項的研究內容。此外,本館將於11月23日(星期日)下午5時在天文館舉辦“點亮星辰”天文科普球幕講座,特邀澳門天文學會理事長李仕卿深入講解本屆天文學獎得主——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教授約翰・理察・邦德(Prof. John Richard Bond)與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喬治・艾夫斯塔希歐(Prof. George Efstathiou)在宇宙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內容涵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漲落、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普朗克衛星任務,以及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的重要科學價值。上述兩項活動均免費入場,歡迎公眾參與。
本屆其他獲獎科學家包括: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榮休所長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教授(Prof. Wolfgang Baumeister),表彰他在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的開創性研發,使生物大分子及細胞結構能在自然狀態下被清晰呈現;數學科學獎則由中國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暨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深谷賢治教授(Professor Kenji Fukaya)獲得,表彰他在辛幾何領域的奠基工作,特別是提出由辛流形拉格朗日子流形所構成的“深谷範疇”。
邵逸夫獎由邵逸夫先生於2002年11月創立,2004年首度頒發,由邵逸夫獎基金會統籌管理。該獎項旨在表彰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數學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獎項不分種族、國籍、性別與宗教信仰,每年頒發一次,每項獎金達120萬美元。

澳門科學館代表赴港參與2025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

澳門科學館在天文館大堂展示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主及其科研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