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科研與可持續發展”特備展覽

    “極地科研與可持續發展”特備展覽



    展覽日期:2024年10月18日至12月1日

    地點:澳門科學館展覽中心中庭



    簡介

     

    大自然與人類息息相關,共存共榮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極地涵蓋了豐富的淡水資源,蘊藏未開發的礦物和化石能源,同時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保護區域。其溫度差異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海洋流動和生態平衡,對遠洋漁業和碳匯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在國際交通和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南極洲冰山



    “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的主張定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32條,中國堅持和平探索外太空、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加強科學考察和國際合作,以維護國家在這些區域的利益和安全。而自1984年起,在鄧小平先生指示下,我國已認識到南北極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第21次南極科考隊員登頂冰穹A



    2024年標誌著中國南極科考40周年。第四代自主建造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在南極科考期間,協助成功建設了“秦嶺站”,為中國極地科考寫下新的篇章。為慶祝這一里程碑,由澳門科學館、澳門綠色環境保護協會、綠色未來基金總會及香港極地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美高梅贊助的“極地科研與可持續發展特展”,展出了“雪龍2”號的模型,以及多種珍稀標本,如南極地衣和樹葉化石,同時介紹了極地科研的探索過程。探討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以及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重要工作範疇之餘,將了解到新時代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進步,極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在海洋和極地安全方面的基礎知識。

    企鵝是極地考察的黟伴



    精選展品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模型(1:100)


    undefined

    雪龍2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極地科考船,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首尾雙向破冰技術並獲得智能船舶入級符號的中型破冰船。




    企鵝的骨骼 

    企鵝分布於南半球,是不會飛的水生鳥類,但全是游泳的專家。現在的企鵝約有18種,有些種類一生中約有75%時間生活在海上,僅在繁殖和換羽時才登上岸。



    南極磷蝦

    南極蝦主要分佈於南大洋的大西洋磁區。有別於正常的蝦類,南極磷蝦體型很小,身體透明,體表分佈著紅褐色的斑點。



    南極地衣(植物)

    地衣常生活在岩石,樹皮,土壤和磚牆的表面,因其有特別適應嚴酷環境的能耐,故從極地到赤道、從高山到平原、從沼澤到沙漠,均可見到它不同品種的分佈。



    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的骨骼

    斯瓦爾巴群島位於北極圈內,而斯瓦爾巴德群島馴鹿則是這裡的原住民。在冬季,他們的皮毛根據冰雪轉換成淡色,而夏秋則是灰色或帶有一些黃白色。等交配季節過後,鹿角會自然脫落並儲存能量,以便減重為冬天儲存更多的食物,幫助他們度過寒冷的冬天。



    天文館影片




    主辦單位:

    澳門科學館

    澳門綠色環境保護協會

    綠色未來基金總會

    香港極地研究中心


    贊助單位:

    美高梅


    鳴謝單位:

    南北極地考察後勤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