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
- 展覽中心
- 天文館
- 會議中心
- 活動及節目
- 最新消息
- 教育資源
- 關於本館
報名及查詢電話: | 報名及查詢電郵: | 網上報名: |
8795 7382 / 8795 7295 | activity@msc.org.mo | http://goo.gl/oPdWSe |
講座: | 從澳門中央圖書館的外文館藏看二十世紀前澳門鉛活字印刷業的發展 |
講者: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首席顧問高級技術員李淑儀博士 |
日期及時間: |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下午4時30分至6時 |
語言: | 粵語 |
講者介紹: | 李淑儀,廣州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少時在天主教學校接受教育,曾留學於葡萄牙、法國和臺灣,熟諳英、法、葡等外語。曾任教於澳門大學、澳門歐洲研究學會和澳門行政暨公職局。現為澳門中央圖書館外文古籍研究員,定期在網上發表外文古籍介紹,並於2013年出版《碰撞與交流:澳門中央圖書館外文古籍提要》專書。 |
講座介紹: | 1588年,天主教神父使用鉛活字在澳門印刷了中國第一本拉丁文書籍,從此奠定了印刷業在中國發展的基礎,和澳門在印刷業的重要地位。本講座主要透過澳門中央圖書館現藏的豐富多樣的外文報紙和古籍,探索澳門在推動鉛活字凸版印刷業發展所扮演的角色。
19 世紀初葉,英、美基督教傳教士相繼來華宣教。為了宣教的需要,他們一方面學習漢語,一方面編著中外文雙語字典,由此而產生了同時使用中外文字印刷的需要。為了逃避清政府對華人參與印刷的管制,英國東印度公司起用澳門土生葡人負責鑄字、排字、印刷和釘裝等工作。1822年第一份葡文官報誕生,更成為澳門土生葡人在澳門開辦印刷和出版事業的里程碑。 澳門天主教若瑟堂書院是最早在本澳培訓印刷技工的工藝學校,使土生葡人工得以掌握專業的印刷技術。香港和上海開埠後,這些技術土生葡人更衝出澳門,去到香港、上海和寧波等地發展他們的印刷工業,聲名遠播。為此有些土生家族更獲得了當時澳葡政府的認同,並以他們的姓名來為一些澳門街道命名:如江沙路里(Beco do Gonçalo)、魯子高街(Rua do Noronha)和巴冷登街(Rua da Brandão)等。大量資料證實,是澳門首將鉛活字凸版印刷取代了傳統的雕版印刷,促進了中國的印刷出版業的工業化,帶來了近代中國印刷業的新局面。 |
備註:講座免費入場,但座位有限,敬請先進行預約。另講者、日期及講題均以本館網頁內最新公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