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中國 科創未來”系列展覽

    “星耀中國 科創未來”系列展覽

    undefined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3日至2025年4月6日

    地點:澳門科學館二號展覽

    門票憑展覽中心門票



    指導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

     

    支持單位: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設計及製作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主辦單位:

    澳門科學館

    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




    簡介


    展區介紹

    精選時刻

    精選展品



    簡介

    2024年恰逢大慶油田發現65周年和李四光誕辰135周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和鄧稼先、朱光亞誕辰百年,以及我國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5周年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吳文俊、黃昆誕辰105周年等重大事件。這些重大事件雖然有着不同的時代背景,但他們所凝結的精神力量超越了時空的界限,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

     

    因此,中國科學技術館與澳門科學館及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推出“星耀中國 科創未來”系列展覽,講述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報國、科技強國偉大事業的奮鬥故事。系列展覽包括“共和國血脈”、“無聲的驚雷”及“拳拳報國芯”,設多媒體展品及實物展示,希望通過圖文故事的方式展示,以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品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注重培養公眾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此外,亦會展出由本澳科研企業研發的產品,讓公眾了解本澳的科研及發明成果。

     

    讓我們一同追尋科學家的奮鬥歷程,感悟科學家精神的時代特質,並在薪火相傳中擔當使命、砥礪奮進。




    展區介紹
    共和國血脈

    “共和國血脈”圍繞大慶油田的發現為主軸,分爲“荒原探尋”、“石破天驚”、“會戰奠基”及“創新發展”四個主題展區,向公眾展示石油工作者接續奮鬥的感人事蹟,以及我國在石油、能源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科技突破,弘揚大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深刻反映出廣大地質科學家和石油戰線科技工作者對我國石油工業的卓越貢獻。


    無聲的驚雷

    “無聲的驚雷”以中國“兩彈一星”相繼突破為切入點,從研製“兩彈一星”,到研製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兩彈一星”精神內涵,再到新時代的繼承發展徐徐展開,設置“兩彈一星震天地”、“自強自立建偉業”及“山河盛世如所願”三個篇章,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兩彈一星”奮鬥史。


    拳拳報國芯

    “拳拳報國芯”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和黃昆院士誕辰105周年為契機,通過“萬山磅礴看主峰”“滄海橫流顯砥柱”“眾星拱月月更明”三個主題展區,展示我國在攻克尖端技術的道路上,為破解“卡脖子”難題,以基礎科學研究為根基,夯實源頭和底層能力,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勇闖科技“無人區”的感人事蹟。





    精選時刻
    共和國血脈


    李四光是位卓越的科學家、傑出的教育家、著名的社會運動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者之一,這是他於1953年在北戴河考察地質時的相片。



    根據有機成因理論,石油和大部分天然氣來源自曾經是古代海洋或湖泊的地層。在這些地層中,大量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的遺骸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用逐漸積累,與泥沙一起形成沉積岩,再經過高溫高壓的作用後,便轉化為複雜的烴類化合物,其中密度較高的形成石油,而密度較低的則形成天然氣。


     網上圖片


    超深地層已成為我國油氣資源增儲上產的陣地,向地球深部挺進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大戰略任務,是端穩端牢能源飯碗的重大戰略選擇。——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金聲


    無聲的驚雷


    2020年4月24日,為慶祝第五屆“中國航天日”,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因而特別創作的“兩彈一星”功勛人物肖像畫。



    “九次計算”是研發原子彈進程中的重要事件。中國科學家計算的炸藥爆炸壓力數據,反覆核查計算了9次的結果皆完全正確,但卻與蘇聯專家說的有很大分別。最後利用科學反證蘇聯專家的數據有誤。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時至今天,我國已成功發射對地觀測、海洋監測、環境監測、空間探測、科學試驗等多顆不同用途的衛星。


    拳拳報國芯


    在國際數學界沉浸在抽象代數等領域時,吳文俊已將眼光投在拓撲學這新興分支。其開創性成果更先後被“菲爾茲獎”得獎者引用。



    黃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為我國固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光刻機是生產高端芯片極為關鍵的設備,其結構精密又複雜,我國研製的光刻機精度已接近國際主流水平。




    精選展品
    共和國血脈


    石油的應用

    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是與石油衍生的產品?哪些不是?試試在展品中找出你認為與石油相關的物品。



    讀懂岩芯

    將岩心樣本放入檢測儀進行分析,以了解地底資源的分布與特性,進而研究油氣的形成、遷移和可能潛在的位置。



    我們是如何找到石油的?

    透過發出人工地震波,以及運用接收設備記錄地震波在地層中的傳播規律,從而探查地下岩層結構,並識別石油和天然氣的潛在分布位置。


    無聲的驚雷


    核裂變與聚變

    原子彈與氫彈的威力主要來自核分裂鏈式反應。原子的彈爆炸是核裂變,而在氫彈中,核聚變是主要的能量來源。展品將演示兩者的原子核構成,並解釋它們為何釋放巨大的能量,形成威力強大的核子武器。



    輻射大比拼

    輻射是物質間傳輸能量的其中一種途徑。萬物都有輻射,例如太陽,甚或至香蕉。因此,輻射是我們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只要做好安全保護,其實對人體的健康危害甚微。展品將展示日常生活常見的輻射物品,解說面對輻射的基本態度。



    我與衛星

    互動牆展示各個衛星的種類及其應用。


    拳拳報國芯


    給你個眼神

    用眼睛瞄準螢幕,試試能找到多少隻只青蛙。展品展示眼球追蹤功能技術的應用。



    中國不同時代的芯片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以及相關科技政策的扶持下,中國在芯片設計與製造方面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開始轉變,譜寫出嶄新的華章。詳細介紹晶片的發展與演化過程。


    image_1736405100_j675IoVu.jpg


    祖沖之號模型

    祖沖之號是一台量子計算原型機,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研製。團隊將晶片結構從一維擴展到准二維,並實現可程式設計的二維量子行走。

    祖沖之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平行計算能力,期望通過特定演算法在密碼破譯、大資料優化、天氣預報、材料設計、藥物分析等領域,提供相比傳統電腦指數級別的加速。